您现在的位置:2021年马会全年资料 > 教育科研 > 课改前沿 > 正文内容

教研通讯周报 2011年9月总第274期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三

作者:教科处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1-12-15 浏览次数:

教研通讯

周报20119总第274  成武二中教科处主办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三)

——从中美教育比较获得的一些启示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王红

 

美国考试压力小,学生很轻松?

在我们的媒体中,常常充斥着对美国教育轻松快乐的介绍。从中,人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印象:美国中小学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升学率的驱动。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一次在美国访问,我们偶遇当地学区在报纸上公布全区各个学校的考试分数。这让中国校长们大呼“紧张”!他们难以想象,如果自己学校的考试成绩要在报纸上公布,昭然于全市民众的监督之下,日子将会多么难熬。校长们特地买了很多份当地的报纸保存,说是要以此为警钟提醒自己,考试成绩是要对全市民众负责的!

从这个侧面不难看出,美国中小学的考试压力一点也不低。尤其是2001年《不让每一个孩子落伍》法案颁布以来,美国中小学的考试压力越来越大。美国联邦政府一改过去不干涉教育的传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对教育的影响,其中有一项就是透过考试来干预。比如说,设定全国性的统一考试,(NEAP)要求各州都要有自己的统一考试,而且在州统一考试中,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充足的年度进步指标”的要求,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学校将会面临被解散重组的危险,甚至整个学区的地方管辖自主权也可能会因为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而被接管。

同时,高考的驱动在美国也无处不在,尽管美国追求个性和自由发展,并非人人都力求升入大学,但是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升入大学始终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而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来说,把更多的学生送入更好的大学也是他们重要的追求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高考对美国中小学的驱动不可避免。当然,美国的“高考”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指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还有大学所设定的各种录取参照标准。通常来说,大学录取所看重的,也就是中小学教学所看重的。比如,很多美国大学在录取时要看学生是否参与过社区社会服务,那么,中小学便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社会服务;一些大学录取要看是否选修过AP课程,那么,中小学就开始想办法开设AP课程,甚至美国全美中学排行榜中的学校排名,也是根据学校所能开设的AP课程数量来决定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录取标准和高考永远都是悬在中小学业头顶上的“指挥棒”,关键在于考什么、“指挥棒”朝着什么方向。在我国,由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很多人不敢提考试,更不要说强调考试。其实,考试本身并无对错,它只不过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度量学生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所以,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指责和压制中小学追求升学率,而在于改革考试制度和大学录取标准体系,引导中小学追求“绿色升学率”,向更为科学,更符合教育理想的方向前进。至少,考试应侧重度学术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而不是侧重于难度大,数量多的陈述性知识,否则学校和学生都会陷入繁重的机械型课业压力而无法自拔。

 

打扮的奇形怪状的学生爱不爱国?

刚走进美国校园时,很多中方校长感觉很不适应。美国学生常把头发染成绿色,在鼻子上挂鼻环,打扮得奇形怪状。

“没有规矩啊!”很多中方校长不以为然。

但随后的场景,与最初的看法形成了强烈对比;就是这些打扮得奇形怪状的学生,在走廊上,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排队上厕所;食堂里,不抢不挤、谦和礼让、轮流排队,就是一年级学生吃完饭后,也会自觉把餐具收拾好,放到规定的地方……

中方校长很疑惑:怎么能够把嬉皮士发型和彬彬有礼,统一在一个学生身上?

美国校长的答案很简单。他们说,发型是个人审美和个性的表达,它们与规范的养成并不矛盾。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头发染成绿色、做成嬉皮士的发型,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也是一个尊重他人、懂得约束自己的好公民、好学生,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是什么颜色的,而不是学生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

多么振聋发聩的话语!

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可谓是“从头到脚”。学生一进入校园,就仿佛生活在一个网络之中,各种对外表、行为的规范和限制无所不在。只是,学生是不是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规范和限制呢?有多少学生是表面服从而内心抗拒呢?过多关注形式,却忽视了对心灵和精神的影响,这是当前教育亟待重视的问题。

在美国交流,我们还发现,在对学生进教育时,美国学校更加强调通过“社会学习”和“公民养成”等实践性科目,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教育。

像美国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不只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要爱国,而且从很多细节、实践入手,去影响学生。在美国,无论你走到哪间教室,国旗几乎是必有的装饰。而且,教室里的国旗不是平面展开钉在墙上的,而是用旗杆斜插在教室的墙上,这样,国旗就随时飘扬在教室中,也随时飘扬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相比起我们往往把国旗钉在墙上甚至折叠起来放在校长的抽屉里,美国中小学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国旗的爱和崇拜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

据笔者观察,爱国对美国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而是每一个美国人的精神信念。这种信念体现在中小学里是具体而实在的,很多中小学每天早上都进行效忠于国家的宣誓,以此让爱国浸润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一种习惯和信念。

笔者分析,尽管美国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家,但也许正是考虑到: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为个人带来更多的实用价值和更多的尊严,所以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反而更注重以细腻朴实的形式,渗透到每个人心中。这对我们现行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大而空”现象,是一个提醒和启发。

多次到美国考察、交流,笔者的感受是,和中国教育一样,美国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中,也经历着改革的“钟摆现象”(“钟摆现象”指在不同的模式和理念之间,来回摇摆、交替的现象)。所以,我们对任何国家的借鉴都必须把握基本本质,否则,当我们随他们的钟摆摆到一端的时候,也许它已经开始向另外一端摆动了。

记得我们离开美国时,一位美国校长曾对我们说:“你们在向我们学习的同时,千万不能丢掉你们那些好东西!”诚哉斯言。

(《人民教育》2011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字体: